非标果加工“榨”出百亿新商机

2013-11-4 0:00:00 次浏览 分类:媒体报道

           

记者刘天纵 杨平 通讯员杨洲


宜都蜜橘、秭归脐橙、清江椪柑……对宜昌农民来说,种柑橘是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但该市农业部门统计,全市185万亩柑橘、260万吨总产量中,每年充其量只有85%能真正卖出价钱——至少15%的柑橘会被视为非标果。

柑橘鲜果行业一般把直径在50-80毫米以内的柑橘遴选为标准果,这个范围外的均为非标果。非标果要么以极低的价格溅卖,要么烂在枝头,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浪费。

看准非标果商机,宜都市红花套镇的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看准商机,着手非标果加工,从昔日废弃的柑橘中,可望“榨”出上百亿元产值。

另一种果贱伤农

昨日,望着自家10亩柑橘地,秭归县沙镇溪镇树坪村橘农余从魁在家门前抽着闷烟。

“去年天气不好,3月干旱,11月低温雨雪,柑橘的花期和成熟期受影响,次果偏多,没赚到钱。”余从魁指了指他的三轮车说,“全年收了不到1万公斤柑橘,标准果只有7500公斤,每公斤2元,剩下的全是次果,这三轮车成了处理次果专用车”。

余从魁介绍,今年元月,有一位四川商贩开船到镇上码头收购次果榨果汁,300元一吨,每公斤只卖到3毛钱。见囤积的次果有了着落,他便骑着三轮车在村里挨家挨户收购。“三轮车一趟只能拉500多公斤,我一共拉了12吨到码头,每吨利润才100元左右”。

和余从魁相比,宜都市红花套镇南桥村村民阮中财则幸运得多。

早在2006年,他就加入了位于该镇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牵头组建的合作社,家中的8亩柑橘地在合作社的统一技术管理下,柑橘地不仅亩产量高达4000公斤,往年卖得颇为心疼的非标果也于去年开始有了着落。

“过去,每公斤最多能卖3毛钱,现在因为土老憨开始研制果醋,每公斤卖到了1元钱,都快追上标准果每公斤1.6元的价格了,且上门收购,随摘随收!”

“吃干榨尽”零废弃

“柑橘产业要想走出靠天吃饭、果贱伤农的怪圈,就一定要想办法增加其附加值。”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公司董事长陈世贵说,从事柑橘开发10多年来,最苦恼的莫过于柑橘市场仍停留在粗加工层面,而这造成的非标果浪费可谓惊人。

陈世贵介绍,一般而言,不管亩产多高的柑橘品种,都会有15%左右的非标果,“只不过是品相不好,品质是一样的”。每每看到非标果废弃在枝头烂掉,他就痛心不已。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著名营养学专家、台湾海洋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陈锡秋等专家指导下,该集团与多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投入3000多万元建立国际化的农产品深加工研发体系。

据介绍,在该体系下,平常多被废弃的非标果变废为宝,被开发成柑橘醋、陈皮、香料或保健食品;橘肉经榨汁后将汁渣分离,橘渣通过配料、膨化等工艺加工成饼干、果脯等休闲食品;不可加工成食品、调味品的部分则制成有机肥后回归橘园,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循环体系,实现对柑橘“吃干榨尽”零废弃。

目前,一座占地500亩的土老憨(柑橘)生物科技园正在建设。今年底,即可完成一期工程,实现6万吨非标果的处理加工能力。到2020年,科技园全部竣工后,这一加工能力将提升至年处理柑橘非标果30万吨。

“榨”出百亿新商机

深加工30万吨非标果,意味着什么呢?陈世贵的答案是:差不多可以消化掉宜昌地区80%以上的非标果市场,蕴含近百亿的商机!

来自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公司的中长期规划显示,以现有的技术,30万吨非标果可实现年酿造柑橘原醋10万吨、年产柑橘酱油1万吨、柑橘饼干5万吨、高档陈皮类产品5000吨。

而10万吨原醋,按1∶2、1∶5、1∶3不同比例和最佳产品调配比,分别可调出20万吨调味醋、30万吨饮料醋、5000吨保健醋,饮料醋、调味醋按5元一瓶(500毫升)、保健醋按20元一瓶(100毫升)的价格初步匡算,10万吨原醋“调出来”的市场潜力,粗略算下来就有70亿元!

此外,每年仅收购宜昌地区的柑橘非标果,就可为橘农增收3.9亿元。加上加工成酱油、饼干、高档陈皮等,深加工增值总额可达上百亿元。

看来,这不起眼的市场,还真不可小觑!

相关资讯